当前位置: 首页>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 正文

发挥高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文化 引领作用

2010年01月05日 13:49  点击量:

        高校是具有 独特文化资源优势的社会组织,“文化引领”是高校的重要职能。 所谓“文化引领”,是指高校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成为先进 文化的开拓者、倡导者、领航者和示范者,成为推动社会和谐、引领社会风尚的 文化圣地和精神家园。作为具有独特精神文化品格的大学,承担着引领整个社会 精神层次提升、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使命。 
        我国高校是人才汇集 的高地,智力交汇的场所,具有理论创新的巨大优势。这是高校发挥文化引领作 用的重要条件。同时,高校也是思想理论碰撞、交流的前沿阵地。在这里,古今 中外的思想、理论、学说相互撞击、相互交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以其强大 的导向功能辐射影响全社会,堪称社会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的发源地和集散 中心。因此,破解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难题,引领理论发展的方向,高校责无旁贷 。 
         充分发挥高校的文化引领作用,就要发挥高校的理论创新优势,为和谐社会建设 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为此,第一,高校的理论研究应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寻找理论研究观照和谐社会建设现实的切入点与衔接点。高校所进行的学术理 论研究应该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理论热点、 难点与疑点问题,特别是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思想理论问题。高校应将 自身的理论优势与和谐社会构建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使理论研究面向和谐社会 构建的现实,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拓展和深化理论研究,增强理论的现实生 命力与引领力。第二,高校应充分发挥理论创新的优势,不断创新社会和谐的新 思想、新理论与新观点。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需要充分发掘社 会和谐的思想理论观点,创建社会和谐的理论体系,探索社会和谐的内涵与精神 实质。为此,高校应发挥知识与智力集中的优势,组建研究队伍,从不同的视角为 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第三,高校应建立创新理论成果转化为和 谐社会建设精神动力的体制与机制。高校是和谐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 高校在理论方面的引领作用,既要以科学的和谐理论指导高校自身的建设、改革 和发展,使之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示范基地,又要发挥高校理论研究成果的社会 辐射力与影响力,开辟高校理论成果为全社会所用的现实通道,将高校的创新理 论成果转化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力量与理论武器。 
        人才培育是高校的重 要优势。为和谐社会构建培育高素质的人才,引领人才成长的方向是高校发挥文 化引领作用的重要内容。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孵化基地,高校要以培养具有坚定的 政治信仰、厚重的人文精神、广博的专业素质、崇高的道德情怀和深孚公民责 任感的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为己任。高校的这一重要职能与优势,在构建和谐 社会的过程中大有作为。培育大批“和谐的人”,引领人才成长的 方向,正是高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文化引领作用的重要体现。 
        培养具有和谐理念与 和谐精神的人才是高校人才培育的首要任务。高校着眼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 建的现实需要,以和谐价值观统摄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 的和谐人才培育模式,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培育具有和谐理念、和谐精神、和谐素 养的人才。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 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社会。”为此,高校倡导的和谐理念,所锻造的和谐人才,就要富有正义 品格、团队意识、合作共赢精神。这种理念与人才培育的方式,应该贯穿于和谐 社会构建的始终,并且使每个具有和谐信念的人才,在社会上产生强大的聚合效 应,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培育具有开放意识与国际视野的高素 质人才也是高校人才培育的重要方向。开放意识与国际视野是和谐理念在更大 范围和更广程度上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具有开放意识、国际视野的和谐人才,以 开阔的视野借鉴他山之石,吸收人类文明的精华为我所用,又将和谐理念、和谐 精神、和谐文化弘扬至全世界,对于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 构建将发挥极大的促进作用。高校还应该培育健全心理品格的人才,使之能够承 担各种艰难困苦,能够抗击各种压力,能够适应各种工作环境,始终保持积极乐观 的态度和旺盛的斗志,体现和反映和谐社会的精神风貌。 
        道德示范是高校的重 要优势。高校自诞生以来,就不断涌现出一批批为追求真理而自愿奉献的伟人, 为社会大众竖起了耀眼的道德标杆。康德说:“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我 越思考它们就越感到发自内心的敬畏,一是头顶的灿烂星空,再就是心中的道德 律令。”可见,道德对维系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胡锦涛总书记曾 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 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高校作为 人类文明传播的圣地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基地,具有道德示范的优势。为和谐社会 建设树立道德标尺,引领社会道德层次的提升,是高校发挥文化引领作用的重要 体现。 
        高 校的道德示范作用首先体现在以其自身优秀的学术道德引领社会道德风气。高 校作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融荟萃之地,应当成为社会道德建设的首善之区, 为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效仿的榜样。高校良好的道德风尚、精神风貌、行 为习惯、生活方式,无疑时刻在影响和辐射周边社区与全社会,对整个社会的道 德风气产生良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以引领社会 风气,是社会主义大学和广大高校师生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优秀的学术道德 就是高校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道德示范的重要体现。不仅如此,自古以来洋溢在 中国知识分子身上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情怀, 使许多知识精英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榜样,朱自清、钱学森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他们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为,为人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今天,高校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坚持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 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师生的思想道德 素质,形成高校师生的道德自律,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整个社会的道 德风尚的提升,是现代高校发挥文化引领作用的重要使命。

上一条:现代大学教师的职责应如何界 定    下一条:文化教育如何焕发人文之 光

关闭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人民网 | 光明网 | 理论网

Copyright @ 2011 武汉纺织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邮箱:xcb@w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