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位置: 首页 > 正文
【人民日报】技术迭代打开无限想象力(人民观点)——回答好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课题④
时间:2019年02月17日 11:35
点击量:

《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01日 05 版)

日新月异的技术突破开拓着媒体的边界,正是媒体格局变化的动力引擎

媒体不仅应该是信息传播、新闻生产的最前沿,更应该是运用先进技术的最前沿

技术提升效率、拓展能力,而媒体人则应该实现媒体对于社会的公共价值

前段时间,中国首个人工智能主播上岗了。这位“主持人”不仅和真人一样会播报新闻,而且不知疲倦、永不休息,还能够在播出中收集更多数据完成自我演化。人们在为人工智能主播的“酷炫”点赞时,也产生了对未来的思考: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把我们的媒体带向何方?

著名学者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讯息”,几乎每次重大科技突破都会深刻改变媒介形态和舆论生态。从大数据到写稿机器人,从手机直播到短视频,从虚拟现实到增强现实……技术迭代打开了媒体形态变化的无限想象力,既有格局在重组,不可能正在变成可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可以说,日新月异的技术突破,以永不停息的创新热情开拓媒体的边界,正是媒体格局变化的动力引擎。

目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人工智能是一项战略性技术,具有很强的“头雁效应”。当人与人相连已成常态,未来通过人工智能,把人与物、人与服务连接,或将形成一个“万物互联”的崭新形态,这同样是媒体融合要面对的技术环境。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不仅是人工智能,从无人机、大数据到云计算、区块链等,都可以成为“大媒体技术”,综合应用于信息的生产、分发各个环节。面对全媒体时代,媒体不仅应该是信息传播、新闻生产的最前沿,更应该是运用先进技术的最前沿。

在拥抱技术新蓝海之时,媒体尤需注意的,是“内容”与“技术”的关系问题。这涉及媒体的立身之本,更关乎媒体的使命责任。纵观媒体变革,新技术和新内容的结合,一直就是趋势:影音技术的发展,催生广播、电视的内容;网络技术的发展,让各种表现形态可以任意组合成融产品。看未来,人工智能或许能让记者抛弃简单重复的劳动,VR、AR技术带来的是沉浸式的传播场景……但只有把握住内容这个根本,媒体才能称之为媒体。技术提升效率、拓展能力,而媒体人则应该实现媒体对于社会的公共价值;不仅要探究真相、表达观点、传递价值,更要学会使用技术、理解技术、驾驭技术,才能让新技术的使用真正成为媒体新的生长点。

也要看到,新技术代表媒体融合的先进生产力,它改变的不只是新闻生产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更是媒体的组织形态、管理结构和运作机制。正因如此,要用新技术推动媒体融合,传统媒体不仅需要对技术变化有足够的敏感,更需要在体制机制变革上保持足够的灵活性。比如说流程再造,全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包含了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元素,如何能够更好实现跨部门合作?比如说人才培养,“拿起笔会写,拿起摄像头会摄,拿起话筒会讲”,这样的全能记者已是难能可贵,而数据分析、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将会对记者提出更高能力要求,如何打造与全媒体时代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才能把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

从“口与耳”“铅与火”,到“光与电”“数与网”,每一次传播革命,都极大拓展了人类的认知边界,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英国历史学者麦考莱说过:“一个浪头也许很快会平息,然而潮流却永远不会停止。”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大潮已起,媒体必须起身应战,顺势而行。拥抱新技术,就是在拥抱未来的可能性;运用新技术,就可以创造出媒体融合的中国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