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本 科学为根 文化为魂
——谈三位一体的大学哲学观
(王冀 生 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顾问、研究员)
作为大学哲 学观的核心内涵,“育人是大学之本”、“科学是大学之根 ”和“文化是大学之魂”是三位一体的客观存在,它们是一 个既相互渗透又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确认这一点,对于我国进一步认清大学 的本质及其办学规律,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积 极进行大学创新,开辟我国高等教育和大学更加光辉的未来,具有重大的理论 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
育人是大学之本
“育人是大学之本”是大学存在的第一要义和最根本的大学哲学观 ,我国先秦时期以“明德济世,修齐治平”为核心的孔子儒学教育 理想和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倡导的以“注重发展人的理性 ”为核心的“自由教育”思想,共同开辟了人类探索和认识 “教育是大学之本”的历史先河。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我们认为, 它主要有以下两层意思:
第一,大 学从它诞生之日起一直把“育人”作为自己应当承担的永恒的根本 任务。古典大学和一般大学是这样,现代大学和研究型大学也是这样,关键是 要正确理解德国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威廉·冯·洪堡倡导的 “由科学而达至修养”的科学内涵。“修养”是新人文 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一种道德和人格上的境界,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结 果,是人作为人应有的基本素质,它与专门能力和技艺无关。威廉·冯 ·洪堡在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时还鲜明地提出了“教学与学术研 究相统一”这个重要原则,把学术研究功能引入大学。从表面上看,他 所倡导的“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统一”的重心是放在学术研究上,但 是,作为一个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他把学术研究功能引入大学的主要着眼 点是为落实“由科学而达至修养”和提高育人质量服务的,这是大 学区别于纯粹研究机构的重要标志,从而确立了大学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 和人才养成的重要基地的历史地位。
第二,从 过去到现在,大学始终坚持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活动永恒的主 题,始终坚守以“致力于照亮人性的美”为核心的人文关怀,始终 注重提高受教育者的“基本文化修养”,这就是教育活动的本义。 在美国现代大学教育史上,《耶鲁学院1928年报告》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了著 名的“通识教育”的最初构想,它既继承了西方人文主义教育传统 的基本理念,又与工业经济时代需要的“专业教育”相结合,目标 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工业经济时代需要的理性与专业和谐发展的专门人才。在 这个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与自然的和谐 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观。以此为指导,1999年6月,我国 政府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大力倡导以 “全面推进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的新大学教育观,目的是 “为培养一个既有专门职业或技术,且有作为一个自由人和公民的一般 素养的专家做准备”。
二、科学是大学之根
作为大学存在的核心价值和又一个及其重要的大学哲学观,“科学是大 学之根”也主要有两层意思:
第一,西 方大学最初只是一些知识分子出自对知识和学问的共同兴趣和爱好自发组织起 来的一种社会团体,期望通过相互交流和切磋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这一状况曾被人们称之为“处于‘象牙塔’之内”。 但是,大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受到来自王权和教廷的强烈干预,中世纪的 大学正是在与王权和教廷的斗争中获得了一定的独立自主的地位。后来,又在 与罗马教廷的奋争中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知识权威的尊严,培养出来一大批杰 出的学者,成为当时引领人们冲破宗教枷锁的思想先驱。到了近代,在文艺复 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一系列的思想解放运动之后,理性终于成为人类认 识自然和驾驭自然的认识论基础,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科学的巨大进步。从 此,科学正式进入大学这个知识殿堂,实现了从传统大学向现代大学的深刻转 变,大学逐渐成了知识的集大成者,进而确立了大学是最富有创造力的学术殿 堂和人类社会的知识权威的历史地位,为大学成为人类文明精神家园和人才养 成的重要基地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第二,当 大学走出“象牙塔”融入到社会中去以后,大学的存在有两种哲学 基础。以认识论为基础的哲学要求大学“崇尚学术”,“趋 向于把以‘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作为目的”,应当具 有“为真理而献身”的独立精神,把学术自由作为维持其活力的源 泉,以基本理论和学术价值作为其追求的核心价值,主张“高深学问的 唯一坚实的基础是严格的客观性”,“学术远离现实并非专制时代 的遗风,而是学术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以政治论为基础的哲学则要 求大学“服务社会”,认为“探讨深奥的知识不仅出于闲逸 的,而且还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影响”,“智力优秀只应该是学 院和大学的众多目标之一,社会公正也是一个有价值的目标”,“ 绝对纯粹的研究只是一种幻想”,“如果一定要保持价值自由,摆 脱价值判断,那么,学问就有无人问津的危险”。为了解决这个矛盾, 大学应当与社会保持一定的张力,在积极应对文明社会众多领域不同层次的广 泛需求的同时坚守大学应有的基本理论和学术价值,并且通过学术与市场的有 机结合,促使大学教育直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并以其独特的批评精 神引领社会前进,大学也在与社会的互动中迅速地改变面貌。
三、
文化是大学之魂
众所 周知,所有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把“人的贪欲”视作洪水猛兽和 一种破坏性力量,我国儒家力主“存天理,灭人欲”,古希腊柏拉 图也认为“有理性”是人与其它动物的本质区别。但是,19世纪中 叶以后的近、现代社会逐渐发生了变化,突出表现是人们日益把“人的 贪欲”视作创造的源泉和进步的动力,越来越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在为人 类创造物质财富上的巨大作用,结果导致人们不同程度地信仰物质主义和科学 主义,出现了以“崇尚物质,忽视人文”为核心内涵的全球性文化 生态危机,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世界的高等教育和大学。
第二次世 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以经济全球化为基本特征的崭新时代以 来的实践表明,面对当前正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全球性文化生态危机,以人文 关怀和追求真理为核心的大学科学理性精神正在由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人才 养成的重要基地、最富于创造力的学术殿堂和人类社会的知识权威向技术人才 和科技成果的生产基地蜕变,这一状况被许多学者称之为是一种“大学 文化和精神缺失现象”,正在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应当充分 肯定的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初“从科举到学堂” 和80年代以来“从‘拨乱反正’到‘三个面向 ’”,我国教育战线已经经历过两次重大的思想解放以及与之相适 应的两次高等教育的划时代变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高等教育 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大学走上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光辉道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解放、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经济实力的巨大 腾飞和人们生活的繁荣富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和人才支持。但是,由于种种极 其复杂的原因,在前进的道路上,当前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这种大学文化和精神 缺失现象在我国表现得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教育活动本义的某种缺失、大学 办学目标和功利化倾向、官僚化气息对大学的侵袭严重和盲目攀比,缺乏个性 ,甚至出现了相对严重的教育、学术腐败现象,以至于有的学者惊呼“ 我国有些大学至今任然迷失在政治权力和经济森林中”。这种状况促使 人们越来越深刻地领悟到,在当代,一所缺乏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的大学是一 所缺乏灵魂的大学,时代强烈呼唤我国大学实现一次新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觉醒 。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面对当前正在我国出现的大学文化和精神缺失现象,在我国 逐渐兴起了一个大学文化问题研究学术思潮,“文化是大学之魂” 就是在这个学术思潮深入发展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的一个崭新的人们关于大学 的本质及其办学规律的哲学思考体系,是我国古老的“大学之道” 以中西文化为基础在当代实现的新超越。
文化是一 个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是一个“包括知识、信仰、艺术、 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个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 整体”,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化艺术,文化深层次的核心内涵指的是一种 人们有关世界和人类的基本思想体系,其核心是文化精神和使命的确立,其灵 魂是一种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它是建立在对事物的本质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 中的历史地位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1、大学的 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
从宏观上 说,人类社会有三种基本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三种基本社会组织, 他们之间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大学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市 场经济体制下具有一定的产业属性,而且应当积极主动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 要服务。但是,从本质上说,大学既不是经济组织更不是政治组织,其本质是 一种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组织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 由于“育人是大学之本”和“科学是大学之根”,所以 ,教育机构是大学这种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存在的核心价值。运用组织文化学 的观点观察大学,人们认为,高校学问及其学科(专业)是大学存在的组织基 础,大学这种功能独特的文件组织具有如下几个固有的文化个性:第一,以学 术权力为基础的文化机制是大学组织运行的主导机制;第二,人才养成的重要 基地和人类社会的知识权威是大学组织应当承担的独特使命;第三,大学应当 始终坚守以“崇尚人文、关注理性、自由独立、追求卓越”为核心 的精神传统;第四,大学应当与社会保持一定的张力,坚持对超越现实功利的 理想追求。对于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及其固有的文化个性, 大学组织自己应当自觉地坚守,其它社会组织(主要指企业和政府)应当给予 充分的尊重。
2、现代大 学应当承担的重大文化使命
按照传统 的说法,大学具有教学、学术研究、服务社会三项社会职能。自大学走出 “象牙塔”融入到社会中去以后,在当代,大学正在全面地承担着 教育责任、学术责任、既服务又引领社会责任和国际责任。这两种观点至今仍 然是正确的。现在有一种新的观点认为,由于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 化组织,所以,从本质上说,在当代,大学应当全面地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文化 传承、文化创新、文化育人和文化引领的重大文化使命,文化创新是大学之所 以是大学的本质要求,文化育人是大学应当承担的永恒的第一文化使命,文化 引领是大学应当承担的与生俱来的、更为独特的神圣文化使命。面对新世纪人 类社会面临的新的严峻挑战,21世纪的大学正在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众 多大学的基本使命是把大多数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 展的有“基本文化修养”(包括高尚的品德、丰富的学识、灵活的 智慧和健全的心理)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将科学技术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 产力,直接为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类福祉做贡献,少数研究型大学,特别是 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神圣使命主要是面向未来,探究真理和发展知识,培养 杰出科学家和创新性人才,并以其特有的理性、知识和文化的力量,特别是以 自己独特的批判精神不仅服务而且引领社会前进。
3、大学文 化主要凝聚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
大学不仅 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还在长期教育和办学实践中积淀和创造 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主要凝聚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的大学文化是一种独特的 社会文化形态,是大学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是 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办学和承担重大文化使命的根本。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 文化的灵魂,是大学人共同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信念体系,它集中体现在 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及相应的校训、校歌和校风之中,科学的大学精神是建 立在对教育本质、办学规律、时代特征和文化生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具 有导向、激励和引领功能,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必将鼓舞大学人为提高大 学的文化品位和实现大学的崇高理想坚持不懈的奋斗,在当代,应当体现 “文化育人,求是创新,科学发展,引领社会”的时代精神;以优 秀学生、知名教授、管理精英和杰出校长为主要代表的大学人是大学文化的主 体。大学行为文化主要体现在他们的素养、气质、言行和作风之中,其中,知 名教授和杰出校长是大学文化人格化的主要象征,他们应当是教育家,著名学 者和道德楷模的有机结合。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是大学制度文化的根基,大学 的发展和进步既需要大学教授的创造力又需要大学校长的领导力,应当建立在 政府宏观调控下以“教授治学育人,校长治理学校”为基本内涵的 现代大学制度。大学的中心任务是治学育人,应当为大学顺利完成治学育人任 务构筑一种有利于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学术繁荣发展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科学 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作为一种 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它 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受到一定社会的文化形态,特别是一定社会主导文化形态的 深刻影响和制约,又在一定条件下对社会文化发展起反作用,阻碍和推动、引 领社会文化发展。应当努力把大学建设成为发展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自 觉地引领社会文化前进,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崇高理想做出应有的贡献。
4、国家的 兴衰与大学的兴衰紧密相关
两千多年 来,特别是自中世纪产生近、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以来,大学兴起带来国家昌盛 是个普遍现象,国家的兴衰一直与大学的兴衰紧密相关,这是大学存在的价值 所在。尤其是在当代,由于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相互交融日益深入,文化的力 量越来越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综合国力竞争中 的地位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在当代,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包括凝聚力、 教育力、创造力和引领力,主要凝聚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的大学文化是大学 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是国家“国际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国家文化 软实力的重要内涵和基础。可以这样说,在当今世界,如果没有一批研究型大 学就不可能成为世界大国,如果没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就不可能成为世界强 国。当前,在世界范围内正在掀起新一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要求各国大 学进一步走向世界,加速实现国际化的进程。由于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 的文化组织,不同国家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所以,对于各国大学来说, 国际化并不等同于全球化,世界一流大学也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各国大学加 速实现国际化的基本要求是在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融中坚持民族性,体现时代 性,促进本土化得到更加充实和完善,更好地为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服务,为 本国人民谋福祉。
“大 学是一个以理智为基石的国家的神殿”,作为一个“神殿” 大学是充满着理想的,作为“国家的神殿”大学既要面向未来更应 关注现实,“理智”是处理“神殿”与“国家 ”之间的矛盾的基本准则,是大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在当 代,我国大学一定要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育人是大学之本” 、“科学是大学之根”和“文化是大学之魂”的科学内 涵及其辩证关系,确认它们是三位一体的大学哲学观,并把“文化是大 学之魂”的基本观点渗透到我国大学治学育人的全部活动中去。只有这 样,我国大学才能真正实现一次新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觉醒,坚持科学理性与哲 学智慧的有机结合,理智地应对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新的严峻挑战,不为时 世权势转移,不为金钱,虚荣所诱惑,在办学实践中自觉地坚守大学应有的文 化品位和崇高理想,在主动适应文明社会众多领域不同层次的广泛需求的同时 坚持大学应有的基本理性和学术价值,开辟我国高等教育和大学更加光辉的未 来。(《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