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校园
位置: 首页 > 正文
文化视野中的高校德育创新视 点
时间:2009年11月27日 13:47
点击量:

        执政党的地位告诉我 们,高校作为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其德育创新不能仅仅局限于 狭隘的生命意识、人本精神和爱的情感,还必须与国家命运、时代责任和民族信 念紧密结合。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明确自身在提升德育实效性过程中的主导作 用,善于运用文化进行植入式、培育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德育创新中关注新时 代的教育培育新视点,在文化浸润、人文关怀中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注 重大学生国家意识与民族精神的文化培植

        国 家意识与民族精神的培植是高校育人的首要任务。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人的心 理认同都是从认识开始的,传统单向度的知识灌输只能产生缺乏创造的盲从和对 权威绝对服从的“冷血正确”。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新 挑战,我们必须切实强化大学生的国家意识与民族精神,发挥其强劲的精神引领 作用。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等重大事件给大学生以心灵震撼,志愿 者行动感动世界。这次精神洗礼让我们反思:大学生们强烈责任感的表现为什 么与以往有些同志“冷漠的一代”的看法反差如此之大?关键是我 们的教育没有贴近时代的脉搏,没有贴近学生的真正需求,俯视的教育习惯制约 了教育视野和创新。

        爱国教育作为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相对成熟的内容,不能仅停留在过去的认识与教授层面,而 应该从文化根基上寻求动力,在传统教育内容与社会事件发生的结合点上寻求发 展。因此,教育工作者应从促进学生“文化认同”上下功夫:一是积 极转变德育理念,充分运用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领域知识,力争把真实的世 界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对时代、对世界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引导学生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二是积极主动强化爱国教育,将爱国教育细化到学习、生 活的具体事情当中,融入社会主流文化,帮助学生形成抵御不良意识的思想盾牌; 三是积极促进教育方式的改变,使传统单向度的知识灌输向知识传授与社会实践 紧密结合转变,努力构建公民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创业教育四维架构的 新型教育模式。通过学生对国家、世界深入正确的认识,增强其思想认同感,从 而自觉地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强化国家意识与民族精神。

        注 重大学生廉洁人格精神的培养

        用 文化的感召力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培养真正具有民主、法制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 高校廉洁教育的目标。廉洁教育最终要使学生由对反腐败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内 化为自身的民主与法制精神。目前虽然各高校对于廉洁教育都有所关注但并未 形成系统的教育体制,存在着表面化、临时性、低效性的问题,需引起重视。

        高校应有效发 挥廉政文化的浸润作用,努力培养大学生廉洁的人格精神。一是把廉政文化置于 整个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积极加强廉政文化的理论创新研究,以 增强吸引力与信服力。如湖南大学把廉政研究基地作为文化育人、服务社会的 最佳平台建设,研究成果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二是要结合学生实际,建 立廉政文化教育长效机制。紧密结合各年级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 解接受能力分层次地进行教育,把廉政教育切实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完善制 度建设。依托廉政研究基地等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系列活动等,通过强化大学生 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引导其以规范来调整各自在从事学术研究、社会实践时 的内心秩序。三是在文化传播途径上,坚持把廉洁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 要内容进行系统讲授,同时在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和专业课程中进行渗透式教育。 注重发挥社团、校园文化等第二阵地的积极作用,营造开展廉洁教育的良好校园 氛围。四是廉洁教育要从学校本身做起,防止“学术不端”行为侵 扰学校,提高教师道德示范作用。

        注 重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的增强

        强 调生态文明是人类反思的结果。对大学生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 生高尚的生态道德人格,使大学生在知性、理性和德行方面得到生态道德的育化 ,确立生态危机意识、环境保护参与意识、绿色生活意识和生态道德意识。

        强化生态道德 教育首先要让生态道德教育内容系统进入大学课程教学体系。通过从真和善的 层面培养和积淀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生态信仰教育,使大学生明确个人在家庭、 国家中,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确立人-社会-自然整体论的生态思 维方式,坚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同共进的信念;通过尊重人、尊重自然的伦 理态度教育,使大学生懂得个人在家庭中的意义,懂得家庭在维持社会中的地位 和价值,明确个人、家庭、国家在地球家园中的生态关系和价值,形成生态良知; 通过生态道德规范教育,让大学生懂得传统的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风 俗习惯需要生态转向,主动自觉地将生态道德规范转变为直接行动并体现在日常 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还应将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相结合,通过生态 建设方案征集、“保护母亲河”绿色志愿者行动、节约环保型校园 创建等等,将这种道德知识和观念转变为保护自然的直接行动。

        注 重大学生媒介素养品质的提升

        信 息环境成为继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之后的又一个十分重 要的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媒体已经成为社会第二教学园地,它不但进一步使家庭的教育功能边缘 化,还在逐步渗透、肢解、动摇学校的教育权威地位”。当代大学生是未 来社会文化精英的受众群体之一,也是信息时代新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开展大 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其批判性地接受媒介信息的能力、独立思 考的能力以及利用媒介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高校应充分利 用固有资源,形成系统化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一是普遍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使课堂成为学生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统一规范教材建设,加 紧建设专业教师、从业人员、新闻专业师生三位一体的师资队伍,通过理论+案 例+实践的教学活动,提升大学生认识、分析媒介现象的基本能力。二是把媒介 素养教育课题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野,使理论研究成为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 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将媒介素养培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思想政治理论 课教学过程中增加“网风”和“网德”教育,促进大学 生自觉树立媒介自律意识,培养大学生内在的媒介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三是以 素质教育为依托,在课外活动、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内 容。利用校内以面向学生为主的校报、校刊、广播、电视、网络、电影等媒介 对学生进行宣传和培训,吸收他们广泛参与办报办刊办台,参与校内主流媒体组 织的各项活动,以获得关于媒介的切身体会。学校可聘请新闻媒体资深编辑、记 者、主持人为兼职教师,为学生开讲座,让大学生得到来自媒体的第一手信息资 料,了解实实在在的身边媒体状况,增加对媒介的感性认识。四是注重强势媒体 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文化冲击作用。例如,湖南大学与湖南卫视合作举办的 “千年论坛”、与潇湘影视集团共建的影视教育基地,在发挥媒体 的文化张力,彰显“千年学府”的传统文化魅力与大学的先进文化 引导力的同时,大学生通过现场或直播参与活动,直接吸收文化营养,对大学生媒 介素养品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熏陶作用。(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研究中心 李莉   2009年11月25日光明日 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