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校园
位置: 首页 > 正文
纺大精神解读之一: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自强精神
时间:2018年09月26日 08:51
点击量:

武汉纺织大学在新中国振兴民族轻工业的呼声中应运而生,伴随着民族纺织业的奋斗历程茁壮成长。在近60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自强精神,追求特色、坚守行业的执着精神,面向需求、着眼应用的求实精神,争创一流、敢为人先的拓新精神。这些精神归根结底,就是“自强不息 经天纬地”的“纺大精神”。

一代又一代纺大人在“自强不息 经天纬地”的精神激励下筚路蓝缕,玉汝于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纺大精神也将成为纺大人奋力前行的不竭动力,继续激励全体纺大人同心戮力铸造新的辉煌。让我们追随纺大精神,一起来回顾武汉纺织大学历经近六十载春华秋实的奋斗历程。

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自强精神

《易·乾·象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人们应仿效天体永恒强健地运行“天道”而努力不息。回顾武汉纺织大学50余年的历程,纺大迭经停办、复学、迁校、升格、下放、更名、合并、扩建等波折,历经艰难与坎坷,无不渗透自强之魂,闪耀自强之光。

自强是艰苦奋斗开创事业的决心

1958年,武汉纺织工学院建校于武昌三层楼,隶属武汉市领导。学校以“振兴民族轻工业、培养纺织科技人才”为己任,开启学校发展历史第一页。 1960年,由于遭受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处于困难时期,国家对教育政策进行了调整,部分学校停止了招生。1962年7月,武汉纺织工学院停办,至此,学校共招收了两届学生。1977年,国家进入改革开放的前夜,高考招生制度得到恢复,教育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自强不息的纺大人看到了涅槃重生的曙光。

(五十年代武汉纺织工学院成立时学生留影)

(五十年代纺织工学院学生证)

(1980年武汉纺织工学院南湖校址基建办公室)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建设中的教学主楼)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武汉纺织工学院在武昌关山开启重建之路,隶属原中国纺织工业部管理。重建之路漫漫,没有校舍,怎么办学?纺大人不敢忘记振兴民族轻工业的己任,租用珞瑜中学校舍办学,1980级新生93人在珞瑜中学租用校舍报到上课。纺大人没有辜负国家的信任和学子的托付,一边在租用的校舍培养纺织科技人才,一边加紧自己校舍的建设。1981年,武汉纺织工学院新址初步落成,全体师生从珞瑜中学搬迁至关山新校舍。1986年,教学主楼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现今南湖校区初具规模。

自强是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的坚持

改革开放初期,轻工业基础薄弱,纺织科技更是刚处于起步阶段,纺大人励精图治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朝着“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不懈努力着。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立足基础,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纺大人一边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一边狠抓教学管理,没有经验,不断向兄弟高校学习;基础设施差,教职工勒紧裤腰带也要保证学生实验室不能断纱。纺大人自强不息在磕磕绊绊中摸索前行,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夯实教学基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1981年2个专业90人,到1998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教职工义务劳动绿化校园)

(1996年武汉纺织工学院教学工作会)

(九十年代学生宿舍)

(1997-1998年武汉纺织工学院迎评简报)

随着传统纺织业的逐步衰落,学校的发展陷入瓶颈期。1998年下半年,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学校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学校立足纺织服装特色,并同时向其他学科拓展,派出教师赴海外求学交流,致力将学校做大做强。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更名后学校狠抓本科生培养质量,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大力鼓励科技创新,促进学科点建设,200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自强是不断努力快速发展的追求

学校在发展中不断摸索发展路径,整合资源,突出办学特色,重拾行业名称,2010年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学校以更名为契机,大力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加强研究生教育,加大校企合作,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将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学校依托行业特色,做深纺织科技、提高纺织附加值,发挥纺织服装学科优势,在纺织高分子复合材料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2012年成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10年5月,时任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和时任湖北省委常委张昌尔为武汉纺织大学更名揭牌)

(纤维轮)

(综合实验与实训大楼封顶)

(我校教师走访纺织企业)

近60载漫漫历程,纺大人艰苦奋斗,百折不挠,虽颠沛流离不易其宗,虽沐雨经霜不丧其志,风雨兼程,阔步前行,在逆境中谋发展,于艰难中创事业,逐渐积淀形成了独具自身特色的文化底蕴,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