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纺大党发〔2024〕35号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落实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省教育厅党组联合印发的《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学校“大思政”工作体系建设,加快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格局,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美好纺大”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现结合实际,就在全校范围内深入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落实落地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湖北省“大思政课——新时代共同成长工程”,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聚焦鲜明的品牌特色、先进的工作理念、完善的培育机制、丰富的平台载体、良好的工作实效等,完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员覆盖”工作体系,构建全员“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十大专项行动,进一步夯实 “主渠道教学”“社会大课堂”“大资源平台”“成长大环境”“大师资体系”。到2027年底,争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示范校,基本形成具有纺大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发展格局,基本构建学校时代新人铸魂工程长效机制。
二、重点任务及分工
(一)实施“大思政课”建设行动
坚持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互融合,深刻理解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善用“大课堂”,善建“大平台”,善待“大师资”,建强课堂教学主渠道,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推出优质教学资源。加强党对“大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建好用好各类实践教学基地,把思政课堂搬到红色基地、科技场馆等更多现实场景,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意义,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1.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健全“大思政课”建设组织保障。进一步强化学校党委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学校党委书记落实第一责任人责任,校长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定期召开思政课建设专题会议和现场办公会。严格落实《武汉纺织大学领导班子成员“走进思政课堂”实施方案》,构建“开学第一课+校长答疑课+毕业典礼最后一问”育人模式,夯实学校党委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将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布局,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条件支持。(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办公室、党委宣传部)
2.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群建设。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必修课程体系建设,以《尚美中国》为代表的思政选修课程体系建设。推动校本思政金课《尚美中国》提档升级。立足纺大特色,融入纺织元素、纺织文化、纺织精神,用纺织行业优势推动思政课特色发展,提升思政教育的精准性和针对性。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思政课教学研究,力争获批省级教(科)研项目和教学成果奖,建设省级一流课程,出版教学研究专著或文集。(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
3.建好用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特色实践教学活动,加强与格林美(武汉)城市矿山产业园、武汉革命博物馆等“大思政课”社会实践基地的交流互动。建好用好纺织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和荆楚纺织非遗馆湖北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共享长江中游城市群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联盟实践资源,共享“百校百馆”思政数字实践平台。发掘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制作微视频,参加全国相关竞赛并力争获奖,加强“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和推广运用。(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技术研究院、非遗中心)
4.系统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研究和实践探索。探索“大思政课”育人新模式,拓展丰富思政教育载体,讲好“全国纺织劳模工匠进校园”“经纬天下”“大学典礼”三堂思政大课。设立专项课题,加大先进典型培育力度,推动思政教育成果不断转化。开办校院两级“经纬名家讲堂”,调动全校各单位育人资源,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人文讲堂育人格局。分专题举办“纺大思语”工作论坛,集中展示交流学校“三全育人”改革示范单位、“时代新人”培育工程示范单位、新时代共同成长工程示范单位的经验做法和建设成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综合影响力的纺大育人典范。(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相关二级单位)
5.坚持围绕青年学生关心关注的理论问题加强项目培育。积极组织辅导员、相关学院教师、党政干部申报全国、全省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各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遴选培育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科学技术发展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团委)
(二)实施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行动
坚持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深入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形成“同向同行”新机制,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全覆盖格局,积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1.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融合建设。按照省级一流课程建设标准,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加强重点马院建设,持续加强湖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综合改革示范校建设,凝聚整合现有大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从组织领导、理论研讨、课程交流、教学观摩、集体备课、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数字资源共享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工作,全面增强思政育人实效。(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团委)
2.高标准建设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完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制度建设,建设资源共享和宣传展示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实现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开放共享。构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体系,持续开展《完美着装》等“课程思政”品牌和示范课程建设,推进优秀教学成果的培育和转化,推动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成为学科特色鲜明、育人效果良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织开展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培训,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打造纺大特色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堂。(责任单位:教务处,各学院)
3.加强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与研究。设立课程思政相关研究专项、教学研究项目,举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征集优秀教学案例,以研究和竞赛推进实践。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将行业特色和原创成果嵌入课堂,充分挖掘月面国旗、天问一号典型案例的教育意义,涵养红色基因,彰显家国情怀,提升课程思政针对性。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阳光论坛、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会,校院两级专题研讨交流会。(责任单位:教务处、各学院)
4.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持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五个认同”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开设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文化相关通识课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融入大学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建设,形成思政课程引领,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实践类课程全面覆盖、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宣传月”活动,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场景式、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体验。(责任单位:党委统战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
(三)实施“大先生”培育提升行动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构建“大先生”育人机制。配齐建强思政工作队伍,创新形式开展师德教育。发挥“师德”在评价中的重要作用,激励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1.配齐建强思政工作队伍。贯彻落实党中央、教育部关于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建设的要求,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加大思政课教师引育力度,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通过公开招聘、校内调配等方式,配足配好专职辅导员;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50的比例,为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配备专职少数民族辅导员。严把思政队伍入口关、政治关,每年组织思政队伍参加各级各类示范培训,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关键群体的表率作用。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申报“湖北省高校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培育计划”“楚天名师”等项目。(责任单位:人事处、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马克思主义学院)
2.创新形式开展师德教育。按照《武汉纺织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武纺大党发〔2023〕78号)文件要求,定期开展师德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及时传达通报教育部公布的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进一步明确职业道德底线要求,提升师德修养。坚持党建引领,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发挥教师党支部和教师党员的作用,使教师党支部成为涵养良好师德师风的重要平台。每年开展高端人才论坛,邀请一线优秀教师分享经验、座谈交流,展现高尚师德,推广传播先进案例。(责任单位:教师工作部、教务处、科学技术发展院、教师发展中心,各院部)
3.构建“大先生”育人机制。建设优秀教师信息库,统筹做好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最美教师、楚天园丁奖、荆楚好老师、纺织之光教师奖等国家级、省级先进典型教师团队和个人的培育、遴选和推荐工作,擦亮“最美纺大人(最美教师)”品牌底色。按照学校高层次人才“3553培育工程”的建设要求,切实发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总结创建经验,遴选建设一批师德高尚、学术精湛、育人有方的高层次教师团队,力争“大先生”培育“好苗子”。每年9月份开展教师节表彰大会、教师节亮灯等活动,宣传表彰优秀教师典型,通过网络展示、事迹宣讲、育人感悟等方式讲好师德故事,注重师德传承,形成榜样在身边、人人可学可做的生动局面。(责任单位:教师工作部、学校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机关党委、工会、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后勤保障处,各院部)
4.发挥“师德”在评价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人社部、教育部关于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职称评审的要求,严格落实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的要求。结合学校事业发展实际,进一步完善思政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职称评审条件,将“担任一年及以上辅导员、德育导师、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并考核合格”作为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必要条件之一,落实思政课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晋升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每年思政队伍晋升高级职称不少于1人。(责任单位:人事处、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实施校园文化提质增效行动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结合“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建设目标,聚力文化育人,发展和提升纺大特色文化,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为“美好纺大”建设提供思想引领、精神动力、文化氛围。
1.注重精神文化传承。深入挖掘校史、校训、大学精神、校友等校本文化资源,发挥纺织科技馆、荆楚非遗馆、体育馆、游泳馆、艺术展厅等场馆育人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特色,着力强化行业特色的内涵、形式,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全面实施清廉纺大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校。(责任单位:纪委综合室、党委宣传部、团委,各相关单位)
2.促进育人文化提升。开展“十四五”校园文化品牌验收,举办优秀成果巡礼。依托网络文化节和网络育人工作室创建,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受众面广的文化阵地,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固化一批质量优良的文化成果。完善学校美育、体育工作模式,加大对文艺类、体育类等学生社团建设支持力度,持续提升美育、体育活动的整体水平和层次。统筹推进艺术教育中心软硬件建设,打造高水平大学生艺术团,策划创作文化精品,定期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美育实践汇报演出等,提升文化育人质量。进一步深化劳动教育,把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劳动体验、提升劳动能力、厚植劳动情怀,切实提升育人实效。(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团委、教务处、后勤保障处,各学院)
3.彰显时尚创意文化。发挥时尚创意与文化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艺术类学科建设水平,推动“时尚文化”研究与发展。依托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纺大时装周、“传播视觉影响力”学术季活动等开展不同层面文化艺术活动和时装周活动,不断深化校地企合作交流,拓展时装周品牌辐射效应。通过T台秀、非遗文创设计大赛成果展、社团文化节等平台,把非遗教育成果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充满楚韵汉味的馨香文化校园。(责任单位:学科办、团委,各相关学院)
4.加快学术文化构建。实施学术生态体系建设工程,以“高端人才”论坛、阳光论坛、知行论坛、经纬名家讲堂、研究生论坛、辅导员沙龙、实验员论坛等为平台载体,分层分类开展学术交流、研讨等活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建设”的论坛全覆盖长效运行机制,营造学术生态共生文化。弘扬“韧忍仁”科学家精神,激励师生员工进行学术创新,建立健全学校学术服务体制机制,用好线上线下各类宣传阵地,建好“学术生态建设”专题网站,建设“纺大学术聚焦”等学术传播品牌,营造浓厚学术氛围。(责任单位:学校办公室、科学技术发展院、教务处,各二级单位)
5.深化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在重要纪念日、节日举行主题仪式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和体验相结合,增进师生家国情怀。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常态化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对标对表争创全国文明校园,高标准开展省级文明校园建设。分步实施校园文化景观总体规划和建设,成熟一个建设一个,争取每年落地1—2个标志性景观项目。持续开展二级院部文化长廊建设,彰显院部特色育人文化。抓好文明培育的日常融入,遴选建设校级文明单位、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持续提高师生道德素质,促进文明实践提质增效。(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后勤保障处,各二级单位)
(五)实施健康心态和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行动
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受益面不断扩大,学生“阳光心理”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心理健康素养普遍提升。
1.健全“阳光心理工作机制”。夯实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二级学院心理工作站、校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四级“阳光心理工作机制”,完善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滚动开展心理测评,完善“红黄蓝预警”系统,对心理重点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测评、个案转接、异常行为预警、心理训练、咨询等一站式服务。(责任单位: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校医院,各学院)
2.推进“阳光心理成长计划”。培养学生健康心态和积极心理品质,建设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国家一流课程、推进心理健康选修课开设,开展“百场心理专家进校园”讲座、论坛,拍摄“纺大心理微课”。按1:3000的师生比例,配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设一支成熟的心理成长辅导队伍(辅导员、德育导师、班主任、专业教师、朋辈咨询员结合)对学生实施分类辅导、精准心理辅导。(责任单位: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人事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学院)
3.开展系列“阳光心理活动”。依托“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时间节点,专题开展“阳光心理教育月”“阳光心理运动会”“阳光心理情景剧大赛”等主题活动。针对不同年级群体的需求,全覆盖开展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及“同感共情”系列团体心理辅导。(责任单位: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体育部,各学院)
4.实施“阳光心理共成长工程”。加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服务,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家校沟通渠道,定期宣传及发送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等课程。完善家校协同干预机制。对入学时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与家长共同商定干预方案。健全卫生医疗机构的支持协作机制,完善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责任单位: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校医院,各学院)
(六)实施“小我融入大我”社会实践育人行动
坚持围绕“招生-培养-就业-校友”,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加强基地、选题、课程、师资、评价、展示等重点环节建设,打造“经纬中国”社会实践体系,激发团员青年强国有我使命担当,形成育人合力。
1.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围绕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结合湖北省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体验活动。积极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博士服务团、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品牌项目建设提质扩面,开展“五四”评优表彰,发挥“青年五四奖章”等青年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激励更多向上向善青春正能量。(责任单位:团委、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人事处,各学院)
2.深化实践育人,推动社会实践常态化、普及化。围绕“大实践观”探索打造新时代社会实践育人新范式,扩展“三下乡”“返家乡”等社会实践平台的内涵外延,不断扩大实践活动的参与率与覆盖面。加强“政产学研”融合共建,从“国之大者”“省之要事”中找准“校之所能”“青年所长”的结合点,遴选、培育重点示范团队,引导学生以中国大地为课堂、在行进中感知中国,在实践中建功时代。(责任单位:团委、教务处、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各学院)
3.深化思想教育,提升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家访,辅导员、德育导师、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全员家访,深入实地了解学生情况,增进家校联系,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化共同缔造美好教育环境体制机制创新。(责任单位: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组织部,各学院)
4.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打造“学创一体”的校院“1+N”模式,以“挑战杯”“互联网+”大赛为龙头,构建“一学院一品牌、一专业一赛事”格局,不断完善“创新创业课程基础平台”“大学生交叉创新中心平台”“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和“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重点的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责任单位: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团委,各学院)
5.深化校企协同双创育人战略,促进科教、产教融合。积极联合行业企业,建设一批“校企协同育人双创基地”,将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行业特色转化为学科专业特色,不断夯实“专业特色与行业需求相融合、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实践教育与企业资源相融合、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融合、培养过程与企业协同相融合”五融合人才培养特色。(责任单位: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招生就业处、校友工作处,各学院)
(七)实施思政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融合行动
坚持品牌化培育、创意化设计,精准化、精细化投放优质思政内容和产品,系统推进“精准思政”“智慧思政”。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构建“融媒+育人”“融媒+文化”的发展模式,打造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同向发力同频共振的宣传工作新格局。
1.建设融媒体育人共同体。统筹整合校报、校园网、官方微信、微博、视频号、抖音号和学习强国号等校内外媒体平台资源,成立武汉纺织大学新媒体联盟,构建校院两级融媒体传播体系。组织实施武汉纺织大学思政类重点微信公众号项目立项建设,不断壮大思政教育矩阵,提升协同育人能力。(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相关二级单位)
2.丰富优质网络产品供给。统筹开展全校网络文化节等活动,围绕“网聚正能量 e起创美好”主题,开展校园网络评论大赛、微电影短视频大赛、主题漫画征集、纺织科普网络直播行动等项目,组织师生开展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积极参与争做好网民工程,打造好网民品牌。建立多元多层、科学有效的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体系。(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团委、科学发展研究院)
3.举办网络安全宣传周。从网络安全观念、法律、知识、常识和习惯五个方面贯彻落实“网络强国战略”和“网络安全建设”的重要精神。举办大咖讲堂、知识普及、警示教育和主题班会等专题教育,深入宣传学校教育数字化最新动态、应用成果,普及网络安全防护知识和技能。建立规范的网络行为准则,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及时处置学生不文明网络行为,开展防电诈主题教育,引导学生遵守网络行为规范,着力培育校园好网民。(责任单位:信息化办公室、保卫部)
4.加强网评员队伍建设。按不低于在职人数15%的比例加强教职工网评员队伍,坚持“校—院—班级—宿舍”四级联动,持续推动网评员、信息员培训常态化,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培训和虚拟案例现场演练,把牢网络舆论宣传主动权。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及时开展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形成重大舆情会商机制,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做好全媒体传播环境下网络舆情监测与处置,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清朗网络空间。(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相关二级单位)
(八)实施学校基层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建设行动
坚持“大抓基层”导向,实施“三大质量提升工程”,促进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师生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完善党建带团建制度机制,切实提升党建育人质效。
1.实施基层组织建设质量提升工程。科学制定教师、教工、研究生、本科生等党支部分类建设指导意见,实施“党支部建设‘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以标准化建设促进规范,以优质化建设提升质量,以特色化建设打造品牌,进一步增强学校基层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严肃有序做好二级党组织和基层党支部按期换届工作,对标“双带头人”标准持续选优配强支部书记(支委),继续加大师生混合党支部等形式支部创新设置支持力度,辐射带动全校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责任单位:党委组织部,各二级党组织)
2.实施党员教育管理质量提升工程。分期建设“智慧组工”系统,提升党员教育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同时以数字化强化教育管理的约束性。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持续落实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和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常态化结对服务学生“五四三”联系机制,扎实开展党员承诺践诺和“我为师生办实事”活动,抓实抓好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促进师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和师生党员共同成长。进一步加强学生党建,建强学生党员先锋队,以党风促学风,抓实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学生事务管理上的引领示范作用。分层分类开展专题培训,提升党务工作队伍能力水平。健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体系,严格党员发展工作流程,加强师资、教材、课程建设。持续做好“两优一先”评选表彰。(责任单位:党委组织部,各二级党组织)
3.实施党建品牌质量提升工程。办好“美好纺大党旗红”党建论坛,常态化开展“基层党建好经验”交流、“主题党日好活动”示范、“精品示范好党课”比赛、“先锋模范好故事”展示、“理论研究好成果”培育等活动,加大党建品牌对内对外宣传力度。以党建“示范创建质量创优”项目申报建设为牵引,辐射带动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全面提质增效。(责任单位:党委组织部,各二级党组织)
(九)实施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治理创新行动
坚持践行“一线规则”,积极探索学生社区“一站式”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推动学生社区教育培养模式、管理服务体制、协同育人体系、支撑保障机制改革。积极将校院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引导到学生社区,打造富有学校特色、体现思政要求、贴近学生实际的“美好社区”。
1.强化“美好社区”党建引领。遵循“学生在哪里,阵地就建在哪里,工作就聚焦在哪里”的思路,成立“美好社区”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队。学生党员组织关系归属二级学院,由学院培养,实行学生党员在二级学院、学生社区“双报到”制度。党员“亮身份、树形象、做表率”,开展“纺大青年说”“党报党刊文章我来讲”等微党课、微宣讲等活动。(责任单位:学生工作部、党委组织部、研究生工作部,各学院)
2.推进“美好社区”服务下沉。管理服务队伍进社区,带头担任学生社区“楼长”“层长”,推进“我为学生办实事”走深、走实。思政队伍进社区,副书记、辅导员全员入驻学生宿舍联合办公,推进辅导员“六进”制度,深入实施 “三全”(全天候、全领域、全身心)学生服务响应机制。专任教师进社区,开展“千师万生包保帮扶活动”,推进“专业导师”和“成长导师”双入驻,开展“书香纺大 师生茶座”活动。(责任单位:学生工作部、党委组织部、研究生工作部、人事处,各学院)
3.完善“美好社区”安全网络。优化“宿舍—楼层—楼栋—片区—社区”为网格的管理格局,推行“网格预警”工作机制,实施“社区安全教育月”,定期开展“社区消防演练”,开展“平安社区”建设,防火、防盗、防诈骗等常态化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进社区,全员联动机制筑牢安全防护墙。(责任单位: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保卫处,各学院)
4.加强“美好社区”管理协同。抓好驻楼辅导员、物业服务人员和社区学生骨干“三支队伍”融合。优化学生集成“一站式”云社区功能,打造学生“入校--在校--离校”一体化平台,建设“社区学生工作数据驾驶舱”,精准刻画“学生一张表”。打造“学生成长服务站”,深化朋辈教育互助,开展“我为同学办实事,结伴同行共成长”“纺大群星面对面”等专项活动。(责任单位: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团委、后勤保障处、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各学院)
(十)实施提高斗争主动性能力建设行动
坚持发扬敢于担当、敢于斗争精神,开展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阵地管理、做好舆论引导等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意识形态工作“两为两强”建设行动,建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和凝聚力强、引领力强的意识形态坚强阵地。
1.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严格落实“五纳入”“三报告”工作要求,优化《意识形态工作清单》。严格落实好意识形态“周报送、月研判、半年报、年报告”制度和重要节点信息报送要求,实行意识形态工作“四个一”,即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每季度一报告”,师生思想动态“每学期一研判”,全校意识形态情况“每年一督查”,重点人重点事“一人一事一策”。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提升干部师生的主动应对能力,做好正面宣传,加强正面发声。(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各二级单位)
2.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严格“一事一报”“一会一报”审批管理,落实校外专家讲座审批备案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强境外基金资助项目的审批管理。加强“三坛(团)一堂”(讲坛、论坛、社团和课堂)、“三微一端”(微信、微博、微视频和客户端)、“三平台一网”(报刊出版、广播、宣传栏窗和网站)管理。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实行“每周一巡查”“每学期一更新”,进一步规范横幅悬挂、海报张贴、橱窗展板(含各类LED电子屏)更新等校园宣传品内容审批备案管理。开展校内出版物专项整治行动,分类分步推进各类校园宣传品和出版物的规范管理。完善信息发布机制,严格落实新闻发布“三审三校”制度,强化网络内容安全审核力度。(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各二级单位)
3.强化舆情监测预警和处置能力。加大舆情监测力度,畅通舆情监控信息渠道,努力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研判、第一时间处置,提升舆情预警水平。坚持舆情日报、周报、月报、专报机制,落实舆情分级报送、分级处置制度。坚持365*24舆情监测,落实节假日、周末、重大时间节点实体坐班值班制度,及时处置负面言论,防止产生次生舆情。加强四级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提升网络舆情发现力、研判力、处置力以及舆论引导能力,为美好纺大建设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政治环境。(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各学院)
4.深入推进平安校园“七防工程”项目化建设。对照《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平安校园“七防工程”建设要求三十条》,推动实现人防专业化,物防标准化,技防智能化,心防人性化,阵地防规范化,环境防人文化,机制防制度化。畅通师生诉求反映渠道,健全校园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切实化解涉稳风险。与公安、国安机关建立“无障碍、零延时”的信息互通机制,聚焦敏感节点、重点群体和重要阵地,加强部门联动,强化巡防巡控,开展“凌晨清查行动”,及时发现处置涉校敏感问题,确保校园稳定和意识形态安全。(责任单位:保卫部、学校办公室)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领导。坚持党对“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全面领导,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专题研究,加强体制机制、项目布局、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系统设计,整合工作力量,完善工作机制。依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开展相关工作,十大专项行动牵头单位负责相关专项行动中重点任务的推动与落实,责任单位完成职责范围内的具体工作,并按期向牵头单位提供工作台账。专班办公室负责按照要求汇总牵头单位提交的工作台账,定期汇总上报相关工作进展情况。校内其他相关单位要各负其责,强化协同联动和执行落实。
(二)认真组织落实。建立常态化考评机制,将“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作为本单位年度重点工作和长期工作,与推进“美好纺大”建设和“双一流”建设相结合,纳入学校考评体系,细化各阶段重点任务,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指导全校各单位台账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见效。
(三)做好总结宣传。积极挖掘宣传各单位在开展“十大专项行动”的先进典型,及时总结凝练、宣传推广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好成果,营造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浓厚舆论氛围,推动工程深入基层、深入师生、深入人心,取得实效。